你会给AI署名吗?
近日,微信公众号封面图已经可以在后台选择AI生成。AI作为工具,在新闻人工作场景中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那么,AI生成的插图需要署名吗?新闻产品中AI的运用,该如何拥有姓名?
01是否署名成行业分歧
你有没有发现,微信公众号封面的配图方式,出现了AI选项。在稿件完成的最后环节,公众号后台通过完整的稿件内容,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生成风格各异、贴合稿件内容的封面图,成为封面配图的可选方案。
02AI插图作品的著作权
虽然AI插图能自动生成,但是著作权归属问题仍然是一个争议。有些人认为,既然AI是工具,那么其生成的作品应归AI所有;也有人认为,AI只是帮作者创作,因此其作品仍属于作者享有。
03如何拥有姓名
对于AI生成的作品,在新闻产品中应该如何体现其创作者的姓名?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部分平台倾向于将AI视为助手,而对其生成的内容进行标注或说明。一些平台则更倾向于让作者在稿件中明确指出使用了AI生成的插图。
04AI插图作品的版权
对于AI生成的作品,在法律层面,是否应该将其纳入著作权保护?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AI生成的作品被归入著作权保护,那么创作者将享有更多的权益;反之,则可能会导致创作者的权利受到限制。
05AI插图作品的使用
对于AI生成的作品在媒体和互联网上的使用问题,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规定。一些平台允许用户直接下载和分享AI插图,而另一些平台则要求用户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姓名。
总的来说,AI在新闻产品中的应用仍是一个开放的话题,如何平衡技术与人文,实现智能化创作和原创保护的结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AI的应用使微信公众号封面图的制作更加高效和多样化,让经常“卡在”稿件最后一环的小编们拍手称快。但“配图小助手”的上线同步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稿件的作者、编辑都“拥有姓名”,但是否给经过AI辅助的创作环节署名,却成了没有统一标准的行业分歧。
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用户的文字描述,极短时间内生成高质量的插图、文章甚至视频内容成为现实。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AI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助手。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帮助新闻人在紧迫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视觉和文字体验。
然而,以事实为第一性的新闻产品,在AI的辅助运用中总会面临一些尴尬的境地。AI是虚拟的、天马行空的、不够可靠的。当读者对于AI有这样的第一判断时,新闻产品中对于AI的运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读者对新闻内容本身的理解。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制作中的AI运用就像画笔、相机等传统工具一样,并没有署名的必要:毕竟新闻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于新闻人的专业素养、洞察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工具的使用。如果给 AI 辅助的部分署名,可能会模糊新闻人的主体地位,让读者无法判断AI在新闻产品制作过程中的参与比重,进而降低或影响了新闻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除此以外,按照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借助AI辅助创作生成的内容,也不被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所定义的作品,因此无需进行自主声明或署名要求。但如果在AI辅助生成的内容基础上加入了原创性劳动,那么这些新增的内容可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但总体来说,AI技术为新闻生产提供的帮助,在现阶段是可以“没有姓名”的。
然而,“英雄不问出处”有时也不完全适合新闻生产中AI的助力行为。明确署名 AI 协助,能让读者清楚了解到部分内容是借助 AI 技术完成的,这有助于读者对新闻内容的可靠性、客观性进行判断,从而以更理性的视角去解读新闻,保障其获取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因此,在现阶段,为了保护和尊重原创作者的努力,并确保新闻产品的可信度和影响力,建议在AI辅助生成的内容中明确标注“由 AI 辅助生成”,并标明AI辅助的具体时间、工具等。
署名 AI 协助也是对当下新闻生产方式变化的一种坦诚展示。这不仅能增加新闻产品在受众心中的可信度,是媒体建立公信力的途径。也能让社会大众更直观地感受到 AI 技术在新闻领域的渗透程度,促进公众对这一新兴技术应用的理解与关注,更符合新闻行业应秉持的程序性透明和参与性透明原则。
AI 作为辅助工具,在新闻产品生产中的应用虽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署名一定程度上是认可其为新闻生产带来的便利与效率提升。这有利于激励相关技术进一步发展完善,推动 AI 与新闻行业更好地融合共生。
规范的署名有助于后续对不同新闻产品中AI应用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更好地评估AI对新闻行业的整体影响,并为行业优化AI应用策略提供依据。然而,目前在新闻产品中的AI使用和署名问题缺乏明确的规范,这成为统一标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行业协会、媒体机构和相关部门有必要共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规范,指导新闻人在使用AI工具时的行为和做法。这些规范可以涵盖AI生成内容的标注要求、署名方式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确保新闻产品的质量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