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数字人何以成为行业“香饽饽”,有哪些新特点?


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上海法治文化节上,AI数字人普法成为亮点。不少网友表示,在AI数字人的宣讲下,法条变得生动了。

此外,北京市首个社保数字人——朝保宝AI数字人“上岗”,为居民咨询社保相关事宜提供便利;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与数字人“钱学森”跨时空对话,引起与会者关注。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数字人这一概念便已出现。

近年来,随着AI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进步,AI数字人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全球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近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虚拟数字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3年中国虚拟人带动的产业市场规模和核心市场规模分别为3334.7亿元和205.2亿元,预计2025年分别达6402.7亿元和480.6亿元。腾讯、阿里、京东等企业也纷纷入局,围绕这一领域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那么与此前出现的数字人相比,AI数字人有哪些新特点?其发展还需攻克哪些难题?

记者采访了行业专家和从业人员,交互能力显著增强。刘晶介绍,AI数字人的智能化交互能力显著提升,腾讯云数智人产品经理刘晶表示,公司与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AI数字人——可交互数智员工,可通过真人形象信息采集、动作捕捉、二维建模等技术,高度还原员工形象。它不仅能指导客户了解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甚至能精准解决客户在业务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未来生产门槛将进一步降低。“AI数字人核心技术涵盖计算机图形学、动作捕捉、图像渲染等多个领域。随着技术迭代更新,AI数字人制作效能和智能水平持续提升。”刘晶指出,在AI大模型加持下,AI数字人生产门槛进一步降低,“自助式”生产制作得以实现。

此外,通过导入专属知识,AI数字人能拥有“超级大脑”,为各行各业用户提供更准确、个性化和贴心的交互服务。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张洪生认为,当前市场上许多AI数字人产品尚处于试验与体验阶段,它们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一些AI数字人徒有其表,并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和个性化思考能力。”

在张洪生看来,AI数字人的应用前景并不仅限于和公众对话。深入行业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才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应建立专门的行业语料库进行训练。

刘晶表示,未来,专业性更强、“开箱即用”的AI数字人或将成为可能。

立足行业提升智能化水平,张洪生认为AI数字人落地进程取决于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I技术发展进度。他建议,一方面要顺应市场规律,通过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推动更多AI数字人应用场景落地;另一方面,政府在出台扶持和引导政策的同时,也要加强对AI伦理道德、隐私数据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和监管。

张洪生表示,目前AI数字人可胜任一些简单、重复性强的工作。未来随着大模型的进步,AI数字人将朝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其应用范围有望得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