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创意写作领域难以取代创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重复性工作被大模型取代,未来的教育和人才思考变得更加重要且复杂。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在上海书城福州路店6楼举行的“AI时代关于人才和教育的思考”城市漫谈文化活动,让参加的家庭感受到了AI时代人才培养的巨大变革。

此次城视漫谈由青荷社创始人马晓辉主持,邀请作家韦娜、电影导演李华旺以及教育学者曾颖等嘉宾共同探讨了关于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思维调整问题。韦娜强调:“在AI时代,想象力是任何软件都无法取代的。”李华旺则认为:“创编创演是未来时代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代表着思想的活跃与应变,代表了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时代变迁速度如此之快,需要不断补给精神食粮以满足幸福感的需求。”曾颖则提出:“AI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更需具备创新思维、跨学科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现场家长表达了他们对AI时代的担忧:电子产品泛滥让家长无法阻止孩子接触AI工具,但怎么才能使它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而非路径依赖呢?对此,嘉宾给出了答案:“AI时代要求教育回归到会思考、会提问、会应用以及会创造的本质。既然家长无法抗拒AI的到来,就应该积极拥抱与接纳,并引导孩子形成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用AI工具辅助孩子的个性化发展。”

一群致力于教育的上海青年编剧和作家还向现场观众介绍了他们共同创立的“青荷青少年创意写作中心”。相较于传统中文写作对经典作品的研究分析,创意写作更加侧重于创作实践,包括脱口秀、剧本杀、游戏设计等多种形式。青荷青少年创意写作中心以培养青少年表达、原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力图打造人才的独特性,实现AI时代的新“破局”。

活动现场,“童小角”表演社团的青少年们带来了参演历史故事短剧《我是杨家将》《少年梁祝》。这种青少年创编学习与戏剧实践相结合的影视展演教育形式,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让孩子们在戏剧中获得了感受、表现和创造的能力。

何女士表示:“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已经无法适应AI时代的发展了。智能高度发展给人才教育带来了颠覆性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家长应该转变教育观念,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