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如何迎头赶上?AI时代的智能拥抱
上周五,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落下帷幕。今年的峰会将焦点放在了人工智能领域,并在分论坛设置上特别增设了人工智能板块。
在乌镇峰会上,无人驾驶汽车、指路机器人和智能清扫机器人都成为了“标配”。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无人机不仅用于快递配送、外卖获取等日常活动,还被用来打农药。此外,AIGC工具(AI生成内容)也被广泛应用于写剧本、制作海报、拍摄电影等领域,人工智能已深入到许多人的生产和生活中。
扬州举办了数字经济创新成果展。资料图片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是扬州重点培育发展的13条新兴产业链之一。被AI“硬控”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扬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又如何?扬州发布为您解读。
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有哪些呢?人工智能通常指的是由计算机系统表现出来的智能行为,这些系统通过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和算法来模拟人类的智能。“人工智能+”是指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基础性、驱动性的技术力量,与制造、医疗、教育、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从而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
高邮经开区一家企业的“无人车间”内,智能搬运机器人工作。扬州晶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排排机器人在各自的区域有序工作,配合AGV小车完成零件的抓取和放置。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使扬州晶华所有环节无需人工操作,主要由智能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自行完成。只有个别辅助岗位需要人工看护管理,实现了全线信息化、全程智能化。
在阿特斯扬州基地的车间里,工人不时触控工作台前电脑显示屏或操作按钮。流水线上的光伏组件快速移动和组装,无人驾驶AGV物流车穿梭,背后是AI控制系统支撑。数十块显示屏、大型控制台依次排列,展示着设备、产品质量、供应链、人员、能耗等大数据,可以随时监控和调节工厂运行。
今年,扬州将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1000个,全年新培育100家智能数字转换示范企业,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5G+”等方面培育100项应用场景。企业可以真切触摸到新质生产力的强劲脉搏。
扬州有哪些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产品?在2024年省前沿技术研发计划项目资金的通知中,扬州稻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3个项目立项获批。此外,稻源科技的“AI视觉识别芯片DN6181”、川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新一代基于OTFT的超性能彩色电子纸关键技术研发”等3个产品先后被评为省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产品;扬力集团的“家电精密钣金高效智能化冲压解决方案”、创信科技的“车床数字控制系统”、海创集成系统的“反无人机双光智能侦测系统”、亚威徕斯机器人的“大型装备制造业搬运自动化解决方案”等4个应用解决方案先后列入省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名单。
人工智能“AI+”产品的面世离不开研发机构的支持。走进扬州智能视觉研究所,机械臂上的一台3D相机移动扫描飞机蒙皮,短短30秒便可算出约10平方米面积的铆钉齐平度数据。目前这套智能装备已在我国航空领域得到应用。该所现已开发了10余项面向飞机制造的智能视觉技术成果。
扬州建有扬州人工智能研究院、扬州智能视觉研究所、江苏蓝航仿真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涉及人工智能的省市企业重点实验室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余家,多集中在智能制造领域。
扬州如何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显示,全市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分布在应用层,有纳统企业40家。
今年,市政府同意广陵区建立扬州人工智能产业园。园区包括了广陵新城和湾头镇的全部区域,是首个专注于“人工智能+”产业的专业园区。扬州人工智能产业园的核心理念是以“人工智能+”为驱动,重点开发智能汽车、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慧航空、智慧教育、智能医疗、智能安防及智慧文旅等八大领域。
仪征大数据产业园:人工智能的底座
仪征的大数据产业园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算力、算法和数据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而算力好比“基础设施”,数据相当于“原材料”,算法则类似“排兵布阵”的生产方式。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底座”,算力备受关注。在仪征大数据产业园,一排排强大的算力设备齐刷刷地闪着绿光,它们正用强大算力进行复杂的科学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服务等。目前,仪征大数据产业园已经集聚了腾讯云、电信云和移动云三大百亿级数据中心,为扬州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算力支撑。
作为江苏省三个算力支撑区之一的扬州,拥有丰富的算力资源。为了确保企业能够“用得上”算力,4月18日,扬州市数据局与扬州大数据集团联手打造了运河城市算力平台,并正式上线,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算力服务。
扬州还发布了《扬州市人工智能算力券实施意见》,详细规定了智能算力券发放、兑现和绩效管理等事项。通过市运河城市算力平台使用智能算力资源服务的企业,可以按照实际支付智能算力费用的30%给予支持,每年最高可获得200万元算力补贴。
扬州正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不断扩充科技创新“新体量”,塑造产业经济“新版图”。将人工智能融入千行百业,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