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都看腻了,AI产品还玩不停


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国产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可谓如火如荼。几个月前,人工智能领域可谓是新闻频发,每天都有各种跑分和刷榜的消息充斥着各大社交媒体。紧接着,国内的大厂们纷纷推出自己的头部AI应用,生怕谁先实现了第一个超级应用场景。在这些大动作之后,最近两个月关于国产AI原生应用的报道热度明显下降了一些。

然而,情况很快又发生了变化。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人工智能圈新闻又开始热闹起来。11月初,美团创始人王慧文回归公司并担任AI“小队长”,这是美团在AI领域的一次重大任命。近日,蜜雪冰城也传出消息表示将进军人工智能领域,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号。

此外,国产AI排头兵之一的字节跳动也在积极行动,据Tech星球报道,抖音正在推进一个主要面向创作者的AI项目,名为“V”。随着AI应用端概念的回暖,市场对于AI应用场景的关注再次升温。

这些变化表明,国产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没有放缓,反而在持续加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逐步拓展,国产人工智能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魅力。

这并不是第一次出现的AI“新”领域。不久前,蜜雪冰城两家子公司联合投资了一家新的公司——雪王爱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企查查显示,这家公司的经营范围非常广泛,涵盖新兴能源技术研发、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公共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智能控制系统集成以及智能机器人研发和销售等领域。

蜜雪冰城在AI领域的探索始于今年初,先后成立了三家智慧供应链子公司,并涉及人工智能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以及人工智能通用应用系统等。去年,首席技术专家苏虎臣透露,蜜雪冰城全国门店正在升级完善“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并引入AI识别技术来监控餐品是否符合标准等问题。

从蜜雪冰城在AI领域的尝试来看,更多还是面向自身经营链条的上中游,最终目的是做好中台,更好地管理门店。这也是人工智能发展这一年以来的主要方向:提高效率并降低管理成本。在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火爆,源于大模型的创业潮,即我们熟知的百模大战。

国内大模型创业阶段,不少行业大佬曾有过公开的争论。从模型层到应用层,从B端到C端……金沙江创投创始合伙人朱啸虎认为,模型层创造99%的价值,而应用层则只是在模型层之上做了一个“界面”整合,所以创业机会不大。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则表示,底层模型虽然有价值,但是不能简单地依靠底层模型就把问题或需求都解决掉,还需要应用层才能实现。

如果从应用层来看AI在C端领域的机会,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汪华也曾坦言,相对来说国内做C端机会更大一点。然而,随着百模大战告一段落,国内大厂在基于自身大模型构建的产品应用中,面向C端真正算破圈的除了AI搜索和AI生图外,还有聊天机器人。

这似乎成了个怪圈,在C端用户感知上,大厂们的AI产品创新都脱离不了这个圈子。拿最近AI圈的新鲜事来看,“光年之外”作为首位宣布下场创业的大厂二把手,创立的“光年之外”一度指向的目标是agi普惠。从2023年2月份在即刻发布“英雄榜”到6月份被美团收购,这家公司的运营时间实在太短,公开资料显示只有针对儿童设计的一款AI绘画应用。

总的来说,蜜雪冰城在AI领域的探索更多还是面向自身经营链条的上中游,并最终目的是做好中台,更好地管理门店。

而如今,在因为身体原因离岗后又宣布回归美团之后,据36kr消息,王慧文所在的美团AI团队被称为GN06。GN06的主要产品之一,是去年11月上线的AI情感陪伴产品Wow。Wow是美团在AI应用赛道的第一个独立产品,用户可以自由定制角色形象、性格和音色,在AI社区中进行互动。

一个不为人知但备受期待的聊天机器人。根据公开招聘的需求显示,在情感陪伴和聊天机器人的领域中,GN06占据了主要业务方向。这似乎是一个相对平淡无奇的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抖音也未能跳出这个怪圈。据报道,V项目的目标是使抖音变得更加有趣,主要通过虚拟互动和游戏化玩法来实现这一目标。其核心功能就是AI分身。这一功能主要是面向创作者,创作者可以培养出与自己性格特征、思维习惯类似的AI分身,然后让抖音用户与创作者的AI分身进行对话,全天候在线互动。简单来说,AI分身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在群聊、私信、评论区和直播间里。如果创作者使用了AI分身,那么粉丝作为群成员可以与他的AI分身对话和互动;AI分身还会替创作者回复用户的私信,并主动发送消息,以及在视频评论区或直播间的用户评论中回应。

图源:抖音AI分身官方抖音号,这其实是一个变相的聊天机器人或者是AI客服。虽然这个功能旨在增强用户和创作者之间的互动,并丰富用户的体验。但是我们不禁要打个问号,C端用户是否会因为与一个AI聊天来提高在抖音上的停留时间和使用频率呢?众所周知,通用大模型实际在C端落地后最拿得出手的AI产品是AI搜索。截至今年10月,中国AI原生应用中,豆包以1.08亿的累计下载量位居第一,而文小言仅以2260万次排名第二,差距明显。

10月AI APP月活榜单图源:AI产品榜,这数字看起来很大,但实际上对普通互联网用户来说,这种工具还谈不上普及。从APP来看,在国内所有AI应用中,超千万的只有2个,分别是豆包和文心一言。AI应用每个月平均使用时间是4.3天,而微信的月使用时间则高达25天。在网页端,8月份的数据,超300万独立用户的网站有2个,分别是Kimi和文心一言。如果把300万都分配到一个月的每一天,那么网站的日独立用户数量只有10万。大多数普通网友对AI的认知是,AI图片泛滥真假难辨。例如,有的AI产品教你怎么颜值逆袭、双开门变美等,最终都是保健品蛋白粉或医美中心的广告。

几个月前,AI生成图像最大的问题还是手指和头发等细节部分,人们可以通过抠取这些细节来辨别人工智能生成图像。但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分辨了。只需要几张 AI 生成的商品图片,就能直接带货,没有人喜欢被人工智能偷偷割韭菜,但现在随着 AI 越来越难以分辨,有人对 AI 的态度已经从“厉害”变成了“可怕”。如今,就连电商平台上,AI的身影也随处可见。今年双11期间,淘宝针对商家推出了 “生意管家”工具进行重点升级。升级后的“生意管家”整合了素材生成、数据服务、经营代理等多项 AI 功能,并新增了商品个性化功能,能够精准地为商品生成符合目标人群需求的商品主图及卖点,并根据不同人群自动展示不同素材,从而显著提升商品转化率。

抖音电商也在双11前推出了一套“AI场景+商家经营提效解决方案”,通过 AI 技术,在货架、直播、客服场景中提供 AI 生图生视频、AI 直播和 AI 客服等一系列商家经营提效工具。拿 AI 生图来说,就是你只需要拍个商品的平面图,就能一键生成一个 AI 模型帮你上身,并且有些商品图片也是 AI 生成的。

图源:阿里AI电商工具产品“绘蛙”官网这很难说不是面向消费者的虚假营销/广告。更直接来说,这甚至是对消费者购物体验的一次重击。当然,也有一些真正给消费者使用的功能,据Tech星球消息,淘宝App已上线“去谈价”功能,此前在618期间,阿里就曾在天猫App中推出“天猫AI讲价小助手”,而“去谈价”是该功能的进一步升级。简单来说,就是AI帮你讲价。怎么讲,硬讲。“我想买这个,能不能给我点优惠?”“其他店铺的价格比你们店便宜,你们能提供更好的折扣吗?”“如果能优惠点,我会给好评的。”“如果能优惠点,我也会推荐我的朋友们来选购。”

在小红书上分享的内容揭示了某些令人尴尬的推销技巧,这些手段经常使用的是卖家自己的账号。AI技术还能提前帮助卖家召唤人工客服,以确保他们的服务能顺利进行。至于你为什么不好意思讲价,可能并不是因为你不擅长语言编辑,而是因为担心被对方“丢脸”。这句表达是如此直接而无情,让人不禁怀疑其真实意图。

图源:锋潮评测室以往都是消费者与AI客服的互动,而现在却变成了人工客服对着AI客服说:“不好意思亲,我们的商品都是明码标价哦~”这种情形很难被称作是真正符合C端用户需求的AI应用。从本质上分析,这依然是AI生成内容的方式。正如汪华所说,AI的最大特点在于交互性。如果新的产品形态未能充分展现AI的智能交互特性,那么仅仅依赖于推荐算法和AI生成内容就显得不切实际。但总体而言,AI在国内的发展也才只有不到一年半的时间,新产品形态的探索需要时间,即使是抖音,也是从长视频到中视频再到短视频的迭代过程。

同时,新产品的创新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用户体验。如果只是单纯依靠算法推荐来实现功能,而不结合人工智能的交互特性进行优化,就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