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速推进‘AI+X’跨界人才培训,人工智能领域就业吸引力持续提升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大潮中,AI已深深融入我们的日常,并成为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方向之一。为此,我国不少高校不仅开设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和学院,还积极促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高校之一,为了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2019年该校专门设立了一个新的人工智能专业,并在今年又进一步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这一举措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平台,使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培养计划要求在人工智能学院中,本科生的第一和第二学年专注于强化基础课程,第三学年根据个人成长需求,分为AI技术、AI系统和AI应用三个方向进行培养,第四学年则允许学生个性化自主发展。

哈工大人工智能学院内,不同研发小组的同学们正在各自的课题上进行试验。有的是机器人,有的是机器狗,还有的是机器车等,这些实验过程正是每位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该专业的招生始于2019年。

负责教学的人告诉我们,传统计算机专业侧重于底层操作系统和编译原理的学习,而人工智能专业则更注重交叉学科的应用以及与人相关的交互行为。因此,对于数学的要求相对较高。

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在各国都非常热门,吸引了很多考生的关注。但报考是否合适需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来决定。当前,人工智能行业正以强劲势头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一些热门岗位的月薪甚至超过了两万元。

浙江杭州的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中,不仅有在职工程师参与项目研发和创新,还有许多在读学生加入其中。实验室语音团队负责人表示,随着通用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所需的人才专业背景也越来越多。因此,实验室加强了与高校的合作力度,为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数据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并让这些新生力量参与到了实验室的发展中。

在黑龙江哈尔滨一家网络安全技术研发企业里,人力资源负责人表达了他们当前的迫切需求——寻找有创新精神且具备实践经验的人才。特别是对于那些拥有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大模型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企业的招聘需求正在不断上升。

据最新数据表明,在今年第一季度,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这一岗位的人才需求更是大幅增加,同比增幅达到126%,平均招聘月薪也达到了24535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增加了12%。

近年来,人工智能及相关专业的热度持续攀升,其中,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连续多年位居“十大热门专业”之列。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具有较高的薪酬水平,尤其在互联网、金融等行业,该类毕业生备受欢迎。根据2023届本科生就业调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毕业生位列第四,在就业满意度方面达到79%。

物联网工程等专业则涵盖硬件设备、软件开发和网络架构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方向。该专业的就业满意度同样高,达到了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