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引领AI+风潮,构建大模型创新范式


人工智能(AI)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尤其在大模型领域,它有望深刻改变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面貌。面对这一趋势,上海正积极革新模式,构建开放多元的大模型产业生态,并加大AI创新要素的供给力度,以加速垂类大模型与重点行业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作为这一战略举措的重要落地内容,全市首个MaaS平台昨天正式发布,重点聚焦就医诊疗场景。该平台利用大模型技术,满足医生和病人的痛点需求,并降低“AI+医疗”的创新门槛。例如,在一个由小团队和医院联手开发的医学AI模型中,其诊断某些复杂罕见病的能力已经接近新版GPT-模型,达到顶尖三甲医院多学科会诊水平。

该平台同步发布的一批AI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一个小团队和医院联合开发的Med-Go医疗大模型在诊断复杂罕见病方面表现不俗。张海涛主任现场演示了这一模型,通过简单的输入就能获得优质输出,并实时反馈。此外,Med-Go与新版GPT-4在诊断能力上的差异明显,且大幅领先于其他著名AI模型。

除了Med-Go外,其他几个典型场景也切中中医患痛点,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AI医健助手”和上海街头公用电话亭的“就医小帮手”,为患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医疗体验,并助力医院管理模式智能化升级。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王育认为,医疗是大模型最具潜力的应用领域,将带来更便捷高效的就医体验,并助力医院管理智能化升级。

上海正进一步推动AI大模型赋能更多行业,如智能终端、自动驾驶等领域,并在技术标准、基准测试和可信认证等方面探索建设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同时,将在未来融合“5+6”场景,包括智能终端、自动驾驶、在线新经济等重点领域以及教育、医疗、文化传媒、智能制造等重点行业。

此外,上海发布全市首个行业语料库——上海市卫生健康行业语料库,为大模型这台“引擎”提供了丰富“燃料”,目前容量已达5TB的“临床医学版”和3TB的“公共卫生版”。未来将实现更广泛的跨学科应用,并进一步探索AI在传染病监测预警领域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