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AI技术彻底改变你的未来


转眼间,由ChatGPT掀起的AI大模型浪潮已有两年,但不少人期待的巨大商机却迟迟没有到来。与去年一片叫好的局面不同,AI大模型创业正在进入动荡期。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AI圈的大神们、各家大厂大模型团队的核心技术人员纷纷离职的消息频频传出,动荡不安。

首先,零一万物技术联创黄文灏离职;再是阿里通义千问技术负责人周畅转投字节;还有腾讯混元技术负责人刘威、昆仑万维AI专家颜水成等人也离开了原公司。这些技术骨干的离职背后,是AI大模型面临技术迭代放缓以及商业化不理想等多重挑战,所有人都在主动调整,寻找自己认为正确的路线或方向。

处在发展迷茫期的AI大模型行业正在经历技术、资本与人才的重组,一场洗牌悄然发生,未来行业的整合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事实上,在每次技术浪潮中都会上演这样的故事。一个行业共识是,在激烈角逐后,未来扮演重要角色的大模型公司只剩下个位数,而只有那些深度参与了独角兽发展的人才能成为最后的幸运儿。

这是一个无法预测结果的残酷竞赛。身处其中,只能全力以赴。动荡前沿技术的比拼中,人才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竞争力。在技术飞速迭代的AI大模型领域,人才更是底层技术、产品能否跟上脚步,最终跻身行业第一梯队的关键因素。

多位投资人告诉华尔街见闻,在这轮AI大模型浪潮中,投资人考察投资项目最看重的是人才团队,这决定了其是否有持续的技术迭代能力。然而,在大厂或AI创业公司,前期热潮中聚拢来的人才,由于现实的冲击而主动或被动做出新的选择。据华尔街见闻确认,作为腾讯杰出科学家、腾讯混元大模型技术负责人之一兼AI Lab计算机视觉中心负责人,刘威近日已从腾讯离职。

有消息称,刘威已经在新加坡创业,瞄准的是视频生成领域;前不久,昆仑万维也宣布颜水成不再担任其2050全球研究院院长,改任昆仑万维荣誉顾问。作为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领域的专家,颜水成在去年9月才加入昆仑万维,帮助昆仑万维从零开始搭建了2050全球研究院,围绕下一代模型架构和Agent两个方向展开了深度的研究。

在这波人才动荡中,更多的人选择从AI创业公司流向大厂,或者从一个大厂转向另一个大厂。目前来看,下半年传出在积极筹备大模型研究院的字节跳动是这波人才流动中的最大赢家。

面壁智能秦禹嘉被曝离职后,2024年下半年加入字节跳动的大模型研究院;今年8月,零一万物技术联创黄文灏加入字节跳动的模型算法团队Seed,汇报给字节跳动大模型负责人朱文佳;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大模型技术负责人周畅在10月份也被曝加入字节跳动。

值得一提的是,周畅的离职还引发了诉讼。11月13日,有消息称周畅违反竞业协议,阿里方面已起诉递交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

前不久,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谈及一些人才回流大厂的现象时表示:“行业行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从一开始有很多公司在做,变成了现在少一点的公司在做。接下来大家做的东西会逐渐不一样,我觉得这是必然的规律。”大模型的训练投入大,即便是大厂也必须做出取舍。年初“文生视频”模型sora的出现一度掀起了全球竞逐AI视频生成的热潮,然而,OpenAI宣布由于算力短缺而推迟Sora的更新,导致至今尚未对外开放。显然,在明确落地场景和商业化回报之前,“类Sora”的视频生成模型也不会成为腾讯重点发力的方向。

在此背景下,要想在视频生成领域有所作为的刘威自然会另谋出路。有国内大厂投资负责人对华尔街见闻表示:海外今年也频繁出现人才流动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AI大模型团队面临短期技术瓶颈以及商业化缓慢的挑战。

未来,国内一大批AI初创企业可能会面临资金链断裂及被大厂收编的命运;此外,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华尔街见闻指出,人才流动频繁的背后,一方面是国内大模型缺少深度研发创新,因此各团队之间的人员流动障碍更小;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行业性的躁动,以及在模型数量上存在泡沫。未来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以来已有超过60年,在一些浪潮初期也曾像这次AI大模型一样火热。

在2016年掀起的那一轮AI浪潮初期,科技公司们也是使尽浑身解数抢夺AI顶尖人才。但资本的耐心远不足以支撑AI科学家的研究,当AI技术迟迟无法带来商业兑现,不管是互联网大厂还是明星AI公司,都开始回归理性,开始重新评估AI人才的价值。

人才流动也变得更快。在经历了激烈的角逐后,未来扮演重要角色的大模型公司将只剩下个位数,而只有那些深度参与了独角兽发展的人才能成为最后的幸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