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高质量就业: AI赋能的高效匹配


“金秋招聘月”活动正在全国各个地方进行。在采访时,我们发现许多招聘会引进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以实现更精确的供求匹配。具体情况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记者的报道。

最近,北京顺义区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每周都会举办不同主题的专场招聘会。周五清晨,求职大厅已经挤满了人。在现场与求职者交流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很多年轻人第一站都是我身后的这间职业指导室。在职业指导室,这里有一款新的AI智能简历系统可以帮助求职者进行模拟面试。

招聘会工作人员介绍,AI模拟面试训练系统里收集了大量问题,都是市场上常见的人力资源会问的问题,帮助学员进行全面训练提升。

求职者可通过视频形式与虚拟面试官进行面试,系统将从仪容仪表、语速和回答内容丰富度等多个方面给予现场反馈。生成的分析报告和视频面试回放都可以通过手机端查看,方便求职者重温练习。

旁边的人力资源AI系统也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求职者只要输入目标岗位,AI就会自动生成简历模板,并提出优化建议,使求职者的简历更具针对性。“网约式”灵活就业方式效率很高,在人员流动较大的地方,一些人会选择这种灵活就业的方式。城市通过数字化平台和线上线下相结合,帮助用工主体和求职人员实现多渠道对接。

早上8点,在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的零工市场,记者看到很多人正在咨询求职事宜。除了直接与用人企业洽谈外,很多求职者还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使用小程序找工作。37岁的吴梅秀今年从乡镇搬到了县城陪读孩子。平时她有空闲时间想找份工作来补贴家用。通过这种方式,她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这个数字平台不仅能让求职者通过“网约”方式轻松找到工作,还能在线提供培训、薪酬结算等多元化服务。平台依靠闭环的数据管理,能及时了解零工人员的数量和交易情况,并进行实时监控和资格审核。

三明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科科长陈立军介绍说,三明市零工市场自运行以来,已注册零工人员达154000多人,线上线下交易量总计35900多单。目前,该市的11个县(市、区)已经实现了零工市场的全覆盖。为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各地采用多种方式来构建画像体系,将合适的职位匹配给需要的人群。

在江苏无锡,几名工人正在制作戏曲表演所戴的冠帽。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间工作室是社区专门设立的,来这里就业的全部是附近居民。经过师傅手把手教导,40多岁的王爱莲很快掌握了手工技艺。无锡市民王爱莲说:“偶然的一个机会,在社区网络平台上有这样的培训和招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就来到这里。”

王女士提到的网络平台是无锡市梁溪区打造的一个三级就业帮扶体系。这个系统包括区域、街道和社区三个层面,通过一键导入急需岗位信息,再下发到各个社区进行核实。社区网格员根据这些信息逐一上门进行确认,并提供招聘信息。此外,他们还会开发合适的岗位并组织技能培训,以满足求职者的个性化需求。

在安徽合肥蜀山区,政府整合了多方资源,开展了一项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残疾人之家”是由社会组织和相应企业共同打造的平台,旨在减轻企业的负担。政府通过财政兜底的方式支持这一项目。截至目前,蜀山区已建立10家这样的机构,并覆盖了辖区所有街道。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残疾人就业的机会,还促进了社区之间的互动和资源整合,为构建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