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AI挑战,监管需升级


最近有网友发现知名医生张文宏出现在某款蛋白棒产品的卖货视频中。然而,仔细观察后可以轻易分辨出这是人工智能合成的虚假视频,并非张文宏本人。

对此,张文宏本人回应称,冒名顶替他的账号并非仅此一个,而且一直在变化。尽管他多次向平台投诉,但效果并不明显。事实上,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许多知名人士都曾遭遇类似的困扰。

从法律角度而言,这种行为涉嫌虚假宣传和侵犯肖像权等违法行为;而从社会角度看,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惩处,将造成不良示范效应,对正常的市场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最近发生的张文宏“被AI带货”现象并非孤例,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因此,亟需采取更严格的监管措施来遏制这种行为。2022年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了使用规范,并要求不得利用此类技术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

然而遗憾的是,这一制度尚未得到很好的落实。一方面,诉讼渠道较为复杂,给不法分子留下漏洞;另一方面,一些平台不积极配合监管工作,例如在张文宏“被AI带货”一事中,他就多次投诉未果。

因此,在整治此类现象方面,还需进一步升级措施。首先,作为平台方需要担负起守门人的角色,不能对类似行为放任不管甚至包庇;其次,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并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促使平台企业积极改进防范技术,优化举报机制并简化诉讼流程。

最后,每个人也应当增强辨别意识和能力,避免成为被收割的对象或无意中助长这种不法行为。只有全面强化监管,名人“被AI”现象才会减少,从而净化网络空间,让互联网更加风清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