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智者共聚汉城:首届AI哲学与伦理高峰论坛
12月14日,首届人工智能哲学与伦理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该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旨在推动《人工智能的哲学与伦理》课程建设。
论坛主题为“人工智能:赋能与向善”。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3所高校的4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盛会。这些学者分别来自哲学、计算机科学、脑科学、机器人学、新闻传播、社会学和法学等多个领域,他们在会上分享了各自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并就这一新兴技术对教学和科研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深入研讨。
通过这场思想碰撞的盛宴,与会者共同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
该校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张明新教授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张明新介绍了学校的历史发展、战略定位以及学科建设布局,并分享了不同学院和学科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情况。他特别强调,哲学学院此时开设“人工智能哲学与伦理”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会议议题涵盖哲学、新闻传播学、机械科学、人工智能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有助于促进各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构建一个更加负责任和包容的人工智能时代。华中科技大学期待在这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哲学学院院长董尚文教授代表哲学学院,对学校领导及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们对“人工智能哲学与伦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
董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回归技术的本质、约束和规范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及其生成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将共识性的伦理价值体系嵌入到人工智能中,从而负责任地管理和应对由此引发的各种后果。
本次学术研讨会设置了两场大会报告,一场专题研讨和一场圆桌研讨。
第一场大会报告由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朱菁主持,她将以“从物理学到人工智能——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引发的争议及其解读”为主题发表演讲。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国际中心的戴茂堂教授将讨论“人工智能讨论的面向”。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的李恒威教授则会以“奇点论、意识与生物伦理”为题进行分享,而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闫坤如教授,则会对“人工智能对齐的伦理反思”这一主题发表见解。
以上专家们将在研讨会上分别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相关议题。
在专题研讨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佘硕发表了关于人工智能热潮中的冷思考主题演讲;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蔡恒进则分享了超级智能时代的自在人生的观点;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阮航探讨了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王世鹏分析了人本质观念在人工智能哲学视角下的变化;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的曾祥瑞教授就人形机器人的认知与决策挑战进行了讲解。
圆桌研讨会上,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李志副院长、葛四友教授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影响展开深入讨论。他们不仅提出了宝贵的课程建设意见,还分享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哲学学科的发展和创新的新思路。
第二场大会报告中,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包爱民从造物之脑出发,探讨人工大脑的发展路径;中山大学哲学系潘恩荣教授则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启蒙的挑战提出了“物哲学”的观点;湖南师范大学文贤庆教授以技术视角审视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清华大学张伟特助理教授提出了一种优化图灵测试的新思路——“我思故我在”测试。
这些讨论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理解,也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