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i专注研发AI应用
Kimi及其创始人杨植麟正聚焦自家AI应用的创新之路,在近期推出了一系列重量级模型。继上月推出的数学模型k0-math后,12月16日,他们又揭开了视觉思考模型k1的神秘面纱。这一基于强化学习技术的新产品支持端到端图像理解和思维链技术,标志着Kimi正式进入多模态功能领域。
在AI大模型快速迭代的时代背景下,Kimi通过这些新产品向外界展示了其雄心壮志。Kimi成立于2023年3月,截至目前已完成四轮融资,估值超过33亿美元,是国内最知名的AI独角兽公司之一,背后有阿里、腾讯等众多知名投资者的支持。
今年三月份,Kimi的长文本能力从20万字升级到了200万字,迅速在业界引起轰动。然而下半年以来,随着资本对AI大模型创业公司的态度变得更为谨慎,加之杨植麟卷入前公司投资人朱啸虎等人的仲裁风波,外界对于AI大模型公司的前景也变得更加悲观。
在这种形势下,Kimi必须通过其技术和产品的实力来证明自己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近两个月来,Kimi加快了产品推出的步伐,并从“长文本”扩展到了多模态领域。10月,他们发布了具有自主搜索能力的探索版,能够模拟人类推理思考过程;而最新发布的数学模型k0-math,则专注于通过数学场景训练AI的深度思考能力。
此次推出的新一代视觉思考模型k1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它能直接处理用户输入的图像信息,并得出答案。随着Kimi产品功能的不断增强,其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根据QuestMobile数据,截至2024年10月,在网页端访问量方面,Kimi达到了2863万,位居行业第一;在移动端AI原生应用上,其MAU也达到了1650万。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作为超级应用的Kimi来说,用户的规模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放眼全球,它仍然需要不断追赶诸如ChatGPT等竞争对手的步伐。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杨植麟表示,“最重要的就是全力以赴把Kimi的技术和产品做好。”他坦言,Kimi作为一个AI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国内AI大模型创业公司仍处于追赶阶段的现状下,月之暗面必须持续做出正确的技术判断,并保持产品的竞争力。这注定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残酷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