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即将面市的人工智能医院,你准备好了吗?
昨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年)》。报告显示,在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产业规模与产品数量快速增加,并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截至今年6月,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已达2.3亿人。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医疗领域尤为引人注目。近日,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团队打造的“AI医院”Agent Hospital正在进行内测,预计将于年底正式上线,并于明年上半年对公众开放。
此外,一个由医生团队发起并主导研发、被喂了六千余本国内外医学教材的AI医学大模型,在上海市东方医院门急诊、重症医学科和住院部上岗。这个“AI医生”的表现如何?
这些科技成果的出现无疑为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变革,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还大大缓解了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如“AI医生”这样的人工智能产品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更优异的表现。
随着人工智能(AI)医生在医疗领域逐渐普及,上海东方医院的“医生伴侣”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这个设备能够协助完成病史记录、初步诊断建议和分析,并推荐治疗方案。张海涛主任表示,一位专科医生面对复杂的跨专业疾病时,常常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进行多学科专家的联合诊断。
在口腔护理设备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主流趋势。3D打印技术的应用使得治疗效率大幅提升,同时优化了患者的体验。陈欣媛副主任医师指出,在种植牙领域,AI辅助系统能够根据患者骨密度、牙槽嵴形态和咬合关系等因素,优化种植体的位置和角度,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长期稳定性。
陈欣媛认为,虽然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它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医生。相反,它更像是一种帮助医生工作的工具,使他们能够在更高层面上进行创造性和发挥性的工作。
安徽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张健也表示,AI技术与医生共同工作可以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并非完全替代。张健认为,在患者问诊阶段,AI可以通过快速精准收集和分析患者的病史信息,给出初步诊断结果。医生再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进行进一步的问诊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最终给出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张健表示,这样可以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他提到,除了疾病诊断和治疗,医生能够给予患者情感上的关怀、支持和鼓励,耐心解答疑问,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些是AI无法提供的。
在针灸治疗方面,现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张健认为,AI技术与中医的结合更像是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安徽铜陵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 张健:中医讲究“辨证论治”,AI技术能结合患者的多维信息实现个性化治疗,包括针灸治疗,医生会获得更精准的建议。AI高效处理和分析海量中医药数据,在其帮助下,中医将走向科学化、智能化、现代化,服务现代社会并惠及大众。
河南许昌市建安区基层医生 许小波:我观察到一些专业领域可能未来会被取代,如辅助科室、影像诊断专业等。现在影像是由医生看扫描图像分析结果,AI运行后,影像诊断率有望大大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秋霖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将重塑医疗服务和管理模式,但需评估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他强调,创新要有边界,目的是为了人民健康,这是创新的基本原则。在创新过程中要守住底线,不以损害人民健康为代价。
要做好评估,在评估中确定技术的价值。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的主任医师陈小兵指出,未来的AI医生和人类医生的合作方式不再是简单的“黑白对弈”,而是互相配合,共同进步。
双方协作的核心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是他们合作的基础。医生会收集患者的详细信息,并将这些数据交给AI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其次,在辅助诊断和治疗上,AI能提供初步的诊断和治疗建议,而医生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进一步检查,做出最终的评估和精准的诊断与治疗。
再次,在监测和评估方面,双方会共同监控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这一过程还会不断优化协作模式和医疗服务质量。
最后,定期反馈和交流是他们合作的关键。通过这些互动,双方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并最终实现更高质量的合作。
目前AI已经在医疗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上海发布了首批5个医疗应用场景,包括电子病历的辅助书写、医健助手等。上海市经信委透露,已有46款大模型获得备案。他们正在推动大模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计划在未来智能终端、科学智能等领域诞生标杆产品与服务。
总的来说,AI医生和人类医生的合作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