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人类独特优势将重新定价


在人工智能盛行的时代,艺术将如何被创作、欣赏和传授呢?人与AI之间又建立起怎样的新型关系?

12月18日,“AI时代的文化创新与设计”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及科研领域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以及新的发展方向。

该活动聚焦于如何在智能化的背景下,探索教育和研究的新模式,并寻求人机协作的最佳实践方式。

12月18日,“AI时代的人文与设计”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举行。主办方供图

活动中,上海交大设计学院院长阮昕主持了主题为“AI时代的设计教学”的圆桌对谈。嘉宾包括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长聘教授张黎、建筑师及策展人野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吕帅、上海交大设计学院教授顾振宇和两位副教授刘博、于冰沁。

阮昕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AI是什么?”张黎认为,将AI视作“他者”有助于保持一种人机平等的意识。人类需要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保持敬畏与警觉,并坚守那些无法被计算化的人类特质,如想象力、直觉等。吕帅则指出,AI并非神秘莫测,“万物皆可AI”,其技术发展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过程。

顾振宇认为,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难以完全由文本传授替代。于冰沁强调,在AI辅助下,学生可以更多地关注核心设计问题,并提升自信心和创造力。刘博提出,未来设计师需要具备跨界思维与合作能力。野城则指出,“设计智慧”与“设计思维”的结合是未来的趋势。

张黎认为,虽然AI可能取代基础性工作,但涉及隐性需求洞察、人性共情等方面的核心价值难以被替代。在初期的设计研究中,保持输入素材的原创性和质量至关重要,并且需要明确人类作者权的归属。